王春平:西南财经大学原政治系 1991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员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内蒙古监管局原二级巡视员、西南财经大学内蒙古校友会会长。
在西南财经大学成立 100 周年校庆的日子里,应邀回到母校参加校庆活动,深感骄傲和温暖。
徜徉在校园,看到莘莘学子青春洋溢的脸庞, 呼吸着书香浓郁的空气,不由得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光华园度过的美好时光。
1991 年 9 月,已经参加工作几年的我又背上行囊,来到西南财大政治系报到,开始了大学生活。我们这个班级的组成较为特殊:班级同学是由人民银行、教育部和西南财大联合从全国金融系统 90 多名具有大专学历的考生中,经过严格笔试录取的。首批共30 名在职学员进校接受专业学习和培养。

同学们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、五行一司,平均年龄32 岁,其中28名党员,8位女学员,大多数同学已为人父母。学校对这个干部班非常重视,给予了特别关照,安排我们住在学校的招待所。
这个来自山南海北的群体,年岁不等,性格各异,经历有别 , 乡音难改,英语基础参差不齐。两年的同窗生活,我们相互关心,相互帮助,取长补短,共同进步,情同手足,克服了各种困难。彭丽娟入校时,孩子还未满周岁,程刚妻子临产时,没能回家守护在身边,黄芳丈夫遇电梯事故,险些夺去生命,罗志敏英语零基础,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......在教室、宿舍、图书馆和操场上,都有我们埋头苦读的身影; 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上,政治系学员表演的现代京剧《沙家浜》(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病一折)令人耳目一新;1991年学校运动会上,政治系学员的队列出场获得第一名,成为当时一道靓丽风景线。
难忘当年的授课老师,张恩祥、康才洪、伍韧、侯德芳、周华虎、蒋本哲、刘芳、涂文涛、李必成、李世钦、曾荻、俞国斌、方萍、潘青木、袁晓琪、边慧敏、尹庆双等..……他们讲课和辅导是生动有趣的、析理是清楚深刻的、引人入 胜有独到见解的,师生相处是融洽和谐、印象深刻的。两年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,为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,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,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课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,是政治系领导和老师给予的无私关爱和真诚服务。游览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兴奋不已,考察深圳的开阔眼界,骑自行车郊游成都油菜花海的赏心悦目,仿佛就在昨天,回味甘甜。
在学校的关怀培养下,在师长们的教育指导下,我们通过刻苦努力,都顺利完成学业,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。在校期间,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报告文学《闪光的青春》获得了1991-1992 年学校华新科研奖学金,散文《呼伦贝尔情》刊登在《西南财大报》1992年12月25日第四版,毕业论文《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》受到指导老师张恩祥教授的好评和肯定,发表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办的《思想工作论坛》杂志1993年3期上。

毕业后,我们都回到了原工作单位。我们认认真真工作,老老实实做人,平平淡淡生活,尝过酸甜苦辣,有过喜怒哀乐,经过风雨,见过世面,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。我先后在人民银行内蒙古分行、银监会内蒙古监管局,银保监会内蒙古监管局,从事宣传思想、银行监管、政策法规、党建群团等工作。1994年在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乌布尔宝力格苏木蹲点扶贫一年,2001年在香港金管局培训银行监管一个月。能够一直在金融监管领域工作,亲历见证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,是自己一生的幸运。在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下, 曾荣 获内蒙古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、全国金融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、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。

往事如歌,岁月如诗。回顾求学生活,心潮起伏,思绪难平,恩师的谆谆教诲犹在耳边, 同学的依依深情永难忘怀。亲切 的课堂、宿舍、图书馆、操场,都曾记录我们的勤奋和活力,熟悉的一草一木,都见证我们的欢笑和泪水。昨天是西财求学的青年学子,今天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。但我们自豪地说,在那个解放思想,追求知识,激情燃烧的岁月,我们没有落伍,没有虚度光阴,没有辜负伟大的时代。我们铭记母校的培养之恩,密切关注母校的发展进步,愿意做传递西财好声音,讲好西财故事的发出者、传播者。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, 是发自内心的声音。
百年沧桑,西南财大走过了一条光辉道路,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。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新人胜旧人。在又一个百年开启之际,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,为母校基础雄厚,区位专业特色优势明显,教学科研资源富集,历史底蕴 深厚,体现和贯彻教育三大属性,推进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,谱写新篇章而充满信心。
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 ”。我们要坚持学习,做政治坚定的明白人,保持健康心态,做美好生活的示范者。
回忆起来在西南财大的青春岁月,有这么一段校园生活是多么美妙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