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友刊物

校友 | 吴兆波: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

2019年03月18日 23:19 | |

校友档案:

吴兆波,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专业88级校友,现任职阿里小贷、网商银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,浙江小额信贷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、蚂蚁金服小贷平台部总经理。


    在笔者与吴兆波的交流中,他最常说到的一个词就是“有趣”。这似乎是他的一份动力源泉,无论是专业,还是生活,他总能在其中找到乐趣。除了有趣的灵魂,对于身边事件的思考也使他对于事情的看法更有深度、更加独特。



大学·一座图书馆



吴兆波对于大学生活的印象,出乎预料之外,却又在情理之中。基于特殊的时代背景,对吴兆波来说,是否充实的度过四年似乎没有那么重要,“无聊”成为了他对于四年生活的印象。但即使是“无聊”的时光,也有一座灯塔为他照亮前方的路。一座图书馆,成为了他大学记忆中最难以磨灭的建筑物,也是四年有些“无聊”的时光里有趣的光彩。阅读给他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,也带来了更深入的思考。


谈及校园里的学子们,吴兆波觉得大学时大家的生活比较安逸。如果能够心怀天下,有一些诗和远方,抛掉一些温吞,有一些锐度和烈度会更好。这其实和学校近年来一直发展的通识教育不谋而合,或许我们的专业不及综合性大学那么多,但不断发展完善的通识教育能带给我们更加开拓的视野,也能让我们直面内心,去思考、去探索。


 

1.jpg

政治经济学中有关货币起源的内容是吴兆波印象很深的一段文字。“记得我们原来学的政治经济学有一部分是讲商品的起源……”这一段既是他在谈论大学课程时提到的部分,也是谈及大学里读过的印象深刻的书籍时所包含的内容。对于后者,他说:“大学印象深刻的书其实就是专业书。我当时印象很深刻,除了之前说过的政治经济学,一直记得我还学过会计学。当时我们前一个学期学的时候是计划经济,资金来源等于资金应用,然后再一个学期就变成了资产负债表了,我觉得是很有趣的。”而对于学习的专业内容,他有自己的思考:“我也在思考,好像经济学被描述的挺简单,真实的社会不是这么简单,好像也蛮有趣的。不是说像商品起源那样。其实我们现在有比特币、支付宝……生活比书上要有趣的多。”



 

2.jpg

    

    

在高速发展地现代社会,社会与课本之间的差距是不可避免地现状,吴兆波认为即使课本和现实存在差距,我们依旧应该认真学习。课本上的知识或许不是最新的,但它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。照本宣科的生活总是会出现各型各色的意外,所以并我们不会按照理论生活。在他看来:“读书,就认认真真的读,单纯地读书也蛮有趣的。” 换句话说:让读书更纯粹一些,去获得那些你想获得的东西。





生活·两个习惯



离开大学,吴兆波也并未丢失阅读的习惯。“现在更多地是自发自愿地读书。发现自己的年纪已经不小了,发现自己有很多的有趣的书都没有读过,有很多有趣的观点没有碰撞过,反而比大学的时候更喜欢读书了。”


除了从未放弃这个习惯,他阅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:“最近我在读的一本书,叫《世纪三部曲》,是一部历史小说。我发现我们以前读的历史很多都是一个比较大的画卷,但是《世纪三部曲》描写的是一战到二战时候的故事。它触及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,去探索每个人的情感、恋爱、家族的变化,就好像历史是一个长焦距的镜头,伸到一个人的卧室里去、伸到一个人的客厅里去,我觉得这套书比较有趣。”除了历史类,他今年还看了其他领域的书,比如文学类、有关互联网数据的、有关对冲基金的……

 

3.jpg


吴兆波和笔者说起阅读时大多数都是基于纸质书,而当下电子书却是许多人“心头好”。被问及两者的高低之分时,他认为两种形式没有好坏之分,只是各有利弊,也不是说非要排斥某一种形式,只是偏好哪种而已。当然,因为喜欢用笔在书上圈圈点点,他还是比较偏好于纸质书。



在毕业后除了阅读,马拉松逐渐成为了吴兆波生活的一部分。“大概从三十开始跑马拉松,到现在我跑了有十八年了,我发现跑马拉松的过程成为我生活中很长时间一段很有趣的过程。”他说道。马拉松也带给他一些与众不同的习惯:“我去旅游的时候,我喜欢选一个太阳初升的时候,从山林里边跑过,去感受露水、新鲜的空气、风……这成为我在读书以外有趣的事。我去哪旅游一定要抽出时间,用双脚丈量那个地方。比如,去香港会去山上去跑一圈,去农家乐一大早去野山上跑一圈。或者去湖边、海边那些地方去跑一圈。会感觉你是真正的来过这里,否则你去哪里就会变成住宾馆、坐车、吃饭……”

 

4.jpg



与众不同的习惯也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经历,在这些经历改变他自己的同时,也带动了他身边的人:“我很多地方记得比较清楚,是因为我在那里跑过十公里、跑过十五公里。我被野狗追过,闻到山上的花香、闻到那里的果香,跟路边的人交谈过,这个会比较有趣。我还去国外跑步,去过沙漠里跑步,体会那里的孤独,体会那里生命的痕迹,体会沙漠里的沧海桑田,比如说古代的海里的生物化石……这些我印象会更深刻。这个习惯也影响到很多的朋友,他们也开始跑步。”


行业·两个人的交流



吴兆波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,银行、证券、民企……都是他所从事过的行业。在不断的拼搏与思考中,他逐渐明白无论是什么工作,都逃不开人与人的交流。,即使每个行业工作的内容都有所不同,比如银行的信贷业务,证券公司是一个直接融资……但它们有相同的部分——“我觉得差异有,但最终的东西是相同的,要以客户的视角去做事,也就是说站在别人的视角做的事情,路会宽一些。我深有体会,比如我换了个岗位,它本身的事情是不一样,但是背后的东西是一样的,就是说你应该站在客户的视角、站在别人的视角去看问题、去解决别人的痛点。这样基本上不会走的太偏。


 

5.jpg

说到这,他还特意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。比如,“我们说一个企业,他要找一个银行的客户经理,他其实可以找到很多的人,但是他第一时间想打电话的那个人,就是真正的客户经理,这就是我的体会。其实不论是什么工作,归根到底它一定有一个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。无论工作是利润导向、还是用户指标导向,到最后就是客户导向,就是去解决客户的痛点。


校友·两个期待



说起工作中碰到的校友,吴兆波觉得财大的学生比较务实、比较接地气、比较容易进入场景。当笔者提起校园内大家对于“功利”氛围的讨论时,他提起了一个物件——“铜钱”。他是这样说的,“我们财大是跟钱打交道的,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的铜钱。为什么古代的铜钱是外圆内方的啊?即使外边是圆的,但是里面要给自己留一些方的东西。我总觉得我们应该保留一点点特立独行、诗和远方。”“外圆内方”,这既是铜钱的形状,更是一种境界。这个境界要求每个人在内心里为自己留一方天地。


在如今,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,跨界也不再是少数人的经历。学习、了解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对财大的学子颇有益处,尤其是技术方面的知识。吴兆波现在 的工作基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,在他看来“现在可能是说一个技术爆发的阶段,可能技术就像过去三十年的互联网爆发的时代。未来互联网技术可能就看不见了,可能就会慢慢渗入到各个行业,比如说大数据、人工智能……可能就会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了,可能会改变财经的发展路径。”他希望校友们能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,不迷失在技术的快速更迭中,“技术它甚至已经不能算是时代的下一个潮流,而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内容。


 

6.jpg


返校·三个预期



想起光华村,后门的田野、峨眉电影制片厂;前面的浣花溪与沿河而下可以走到的杜甫草堂……这些都是一代人的记忆。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。但在这些记忆中,总有一些点能够相互连成线条,在不同的代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,比如说——图书馆。在时间的变迁中,或许很多景都已经不在,但图书馆依旧承载着吴兆波四年的记忆与时光。如今,他除了想去光华的图书馆看看,也想来柳林的图书馆看看现在的同学们都在看什么。


除了旧景,旧时的人更是难以忘怀的存在。“特别想见到我的老师:卓志校长,他是我的大学的辅导员,他对我影响也比较大,是比较想念的。”辅导员陪着我们走过四年的风风雨雨、酸甜苦辣。当爹又当妈的照顾了我们四年,我们总能从辅导员的身上学到许多知识,我们是辅导员心里的“小兔崽子们”,也是他们的珍宝。希望每一位校友归来时都能与“爹妈”再话当年。


 

7.jpg


想起曾经的同学们,吴兆波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希望在返校时,所有的同学们——出走半生,归来还是少年。